Connect with us

GPLP

公募人才建设新趋势 嘉实基金“传帮带”下的“老中新”梯队

快报道

公募人才建设新趋势 嘉实基金“传帮带”下的“老中新”梯队

在看似频繁的人才变更流动背后,折射出了公募行业的人才建设新变化。

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前8个月基金经理离任变更达242人次,这一数据创下近年新高。在看似频繁的人才变更流动背后,折射出了公募行业的人才建设新变化。公募基金在平台化的投研体系建设下,不固步自封,不机械组合,更注重人才体系的可持续与价值创造。

比如,包括嘉实基金在内的很多头部基金公司,主动对部分双基金经理共管的产品进行了变革调整——资深的基金经理卸任共管产品,已有业绩沉淀的“中生代”独挑大梁。

这是“传帮带”中很常见的一环,也是公募基金常见的人才培养方式,共同管理的经历,让团队的经验、投研的文化得以传承。卸任共管产品后,老将、新将在专注各自的产品同时,共享平台研究资源、传承同一团队方法框架。

基金经理的接力,并非简单的交接,而是嘉实投研文化、方法论与投研纪律的传承与迭代。以其在科技领域的投资研究力量为例,嘉实最早一批扎根科技行业研究与投资的张丹华等人,以第一性原理聚焦科技的底层规律;嘉实大科技研究总监王贵重、嘉实港股互联网基金经理王鑫晨等将投资视野既扎根TMT领域,又前瞻性地拓展至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交叉学科和全球不同市场;同时嘉实创新先锋基金经理彭民、嘉实前沿创新基金经理何鸣晓等持续跟踪科技最前沿的产业洞察。

上述扎根科技行业的投研人员只是一个缩影。管理各种类型基金、各有风格的嘉实“老”“中”“新”三代基金经理们,承前启后,形成了带有嘉实印记的人才梯队组织结构。

如今,嘉实基金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基金经理正在崭露头角。包括王贵重、吴越、郝淼、李涛、杨欢、孟夏、王鑫晨、蔡丞丰、陈涛、彭民、何鸣晓等在内的一批优秀的投研人才开始挑起重担。

这些基金经理的成长路径各不相同——有基于扎实研究功底和契合价值观加入的外部人才引进,也有从校招开始进入嘉实自主培养的人才力量。这种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嘉实研究团队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截至2025年9月30日,近一年嘉实基金旗下39只主动偏股型产品业绩涨幅超40%;近三年旗下26只主动偏股型产品收益超40%(仅统计初始份额)。

在全市场标准股票型基金中,郝淼管理的嘉实互融精选股票近三年净值增长率145.77%,位居全市场第2(2/307)。蔡丞丰管理的嘉实绿色主题近一年净值增长107.47%,位居全市场第3(3/348)。由陈俊杰、刘杰管理的嘉实全球产业升级股票发起式近两年净值增长113.97%,排名全市场QDII股票型基金第1(1/66)。

李涛管理的嘉实信息产业,近1年收益率超89%;孟夏管理的嘉实制造升级,近1年收益率86.64%。杨欢管理的嘉实匠心严选,近1年收益率超72%。

姚志鹏管理的嘉实智能汽车,近1年收益率为62.34%;刘杰管理的嘉实碳中和,近1年收益率超61%;王贵重管理的嘉实科技创新,近1年收益率63.61%。 由彭民、王贵重管理的嘉实创新先锋,近1年收益率超78%;何鸣晓、王贵重管理的嘉实前沿创新,近1年收益率超61%;王鑫晨、王贵重管理的嘉实港股互联网产业核心资产,近1年收益率超53%。

根据wind数据统计,嘉实基金投研团队人员超300人,其中基金经理人数超过100人,投资团队平均从业年限长达12年,平均在司年限也达到7年,持续展现出了人才生态的稳定性与活力。

公募行业内视“传帮带”为长期人才战略投资,无论是共管产品,还是独管产品,都是投研体系化中的载体之一,其背后的人才培养和投研团队一体化的深度布局,才真正体现公募基金投研力量的厚度与锐度。

正如很多业内人士在交流中所说的,人才生态系统的真正成熟不在于杜绝流动,而在于流动中保持核心能力稳定成长。作为“老十家”,嘉实一直都是一家很有根基也很活力的公司。从观察者角度来看,构建生生不息的人才生态系统,让个人能力沉淀为组织能力,应该是这家公司在复杂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原因之一。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更多关于 快报道的文章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