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GPLP

爆发元年与洗牌前夜:AI眼镜“成长的烦恼”

快报道

爆发元年与洗牌前夜:AI眼镜“成长的烦恼”

作者:小鱼儿

今年国内“AI眼镜”赛道变得异常火爆。

除了Rokid、雷鸟等老厂商迭代新品以外,阿里、百度等科技巨头也相继加码这一赛道。

从“双11”的“AI眼镜”销量便可窥探一二。淘宝智能眼镜销量同比增长25倍,雷鸟创新、Rokid等品牌产品增速均超80%,京东智能眼镜成交额同比大涨346%,位居增速第一。

然而,在高增长的背后,退货率高企、交付情况、品控难题等问题也随之出现,AI眼镜行业正站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

01. 巨头与老将同台竞技 多维打法抢占市场

面对千亿级的市场蓝海,AI眼镜赛道吸引了各类玩家入局。

除了Xreal、雷鸟创新、Rokid等早期领跑者深耕细作之外,阿里、百度、小米等纷纷使出各自看家本领强势加码,自此,行业竞争格局全面拉开。

早期领跑者聚焦光学显示等核心硬件技术突破,比如雷鸟创新推出全球首款支持HDR的智能眼镜,凭借硬核技术迭代巩固市场地位;Rokid则持续打磨产品体验,在消费级市场积累了大量用户基础。

不同于老牌玩家,互联网大厂主打AI生态整合,以技术壁垒抢占用户心智。例如阿里夸克S1深度融合高德导航系统、支付宝“看一看”支付、淘宝搜同款识价、飞猪出行提醒等功能,叠加通义千问大模型和夸克最新AI能力,构建了生活服务与商业的闭环生态。

百度推出的小度AI眼镜Pro,依托文心一言大模型,是一款覆盖全生态场景的自然交互多模态AI智能助手。事实上,早在2014年、2016年,百度就曾进行过穿戴式智能设备和识别眼镜的研发,但当时因硬件水平和AI生态方面受限,未得到实质性推广。现如今,百度再次入局AI眼镜赛道,成为阿里之后第二家正式推出AI眼镜的互联网大厂。

以小米为代表的硬件生态型厂商则走差异化路线。今年6月,小米推出了起售价1999元的AI眼镜,核心逻辑是实现与小米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的无缝协同,用户可以通过眼镜控制车内设备、查看家电状态,构建起独特的硬件生态闭环,亲民定价也拉低了行业门槛,激活了大众的消费意愿。

02.企业扎堆布局 迎来短暂爆发式增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其实,AI眼镜赛道的爆发式增长是市场需求、AI技术、行业示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AI眼镜市场需求的增势迅猛。IDC报告显示,今年Q1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激增82.3%,达到148.7万台,其中中国市场出货量为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Q2这一数字攀升至66.4万台,同比增长145.5%。另据IDC报告,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突破400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份额将稳步提升,增速位居全球首位;

其次,头部品牌如Ray-Ban Meta等智能眼镜的爆火,进一步加速了AI眼镜由概念走向消费级市场的进程。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2月,Ray-Ban Meta智能眼镜自推出以来已销售200万副,并且到2026年底,年产能有望达到1000万副;

与此同时,AI技术的快速迭代为赛道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大厂商纷纷布局AI,尤其是继通用大模型出现之后,不管是互联网大厂还是科技巨头,大部分都入局做自己的AI大模型,伴随着高投入,企业急于寻求能够让AI落地的应用场景以此实现商业化,恰恰AI眼镜成为各家厂商触达C端用户的理想突破口。

当多个玩家密集布局时,自然也促进了AI眼镜短期内的爆发式增长。今年“双11”,天猫智能眼镜成交额同比暴涨25倍,成为3C数码领域增长最快的品类;雷鸟创新销量同比增长超80%;阿里夸克AI眼镜S1在预售期间也登上XR品类销量榜首;京东智能眼镜成交额同比大涨346%,位居增速第一。

03.AI眼镜虚火背后:退货率高 供应链失控 杀手级应用缺席

各家企业凭借技术、资金和生态优势引爆AI眼镜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已迈入成熟阶段,高退货率、技术瓶颈与品控难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高退货率成为厂商们面临的难题。据XR Vision监测数据,京东、天猫平台AI眼镜平均退货率约为30%,抖音渠道更是高达40%-50%。以“小米集团”为例,其AI眼镜首销3日销量便破4.8万台,成绩表现亮眼。但据媒体报道,小米AI眼镜抖音平台退货率却达到约40%,有部分用户反馈小米AI眼镜存在对话无响应、“一问三不知”“白天拍摄出现过曝”等问题,这些糟糕的体验让不少用户尝鲜后纷纷选择退货。

退货率高企的背后同时也是行业绕不开的“重量、续航、性能”不可能三角。在社交平台上,消费者对智能眼镜的吐槽,主要集中在AI智能眼镜的体积过大、续航不足、AI唤醒慢等方面。

AI眼镜续航是硬伤,尽管国内大多数产品的官方续航数据在4小时至7小时,但在实际使用中,开启AI交互、拍摄、AI翻译等功能后续航时长会大幅度缩短。早在今年初,雷鸟创新V3就曾遭遇“翻车”,除了AI语音反应迟钝饱受诟病外,其续航缩水至2小时也遭到了用户的不断吐槽。

此外,由于AI眼镜涉及芯片、传感器、光学模组等多个核心环节,上下游产业链条冗长,这也意味着供应链协同与管理难度较大,因此,一旦厂商在生产上的一个环节上失控,有时甚至面临产品交付延期的窘境。比如,今年1月,闪极科技通过微博发布公告称,将部分订单暂未发货归咎于产能无法满足所有订单的快速交付;影目科技今年6月对发货延迟发布道歉声明,承认存在发货延迟、信息不透明、沟通不专业等问题,并承诺在多方面进行优化。

最后,则是杀手级应用的缺失。在这一点上,即便是贵为行业先行者的Rokid都难以免俗。尽管其创始人祝铭明曾对外表示,Rokid的生态开放性是一张王牌,并直言,“在OS生态上,国内几乎很难和我们竞争了”。

Rokid支持通义千问、DeepSeek、豆包、智谱等主流大模型接入,而真正意义上能够让用户每天使用的杀手级应用却几乎没有。

而作为行业先行者的Rokid尚且面对这样的困境,显然,对于国内AI眼镜厂商来说,实现所谓的“iPhone时刻”还言之过早。

结语

2025年,AI眼镜率先冲出红海,被业内普遍视为“爆发元年”,但与此同时,电商平台高企的退货率和仍在磨合的用户体验也在提醒市场,这条新赛道尚处“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爆发与试错正同步发生。

“AI眼镜”概念强化多于实质突破,未来是普适终端、时尚单品还是场景工具仍尚无定论,只有突破“不可能三角”约束,构建完善生态,AI眼镜才能真正褪去尝鲜品的标签,成为像手机一样普及的智能终端。

对所有玩家而言,眼下不是比拼谁家发布新品多,而是深耕技术和真实场景、持续追问“用户为何每天佩戴”,通过用户反馈快速迭代突破技术与体验瓶颈,才能在洗牌中存活,从而真正迈向大众普及。因此,这场由AI驱动的穿戴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

更多关于 快报道的文章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