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道
三季报亮眼数据背后 社区央厨和场景拓展成锅圈未来发展关键词
锅圈的路径证明:最深远的市场,往往蕴藏于最日常的需求之中。
作者:顺安
当零售行业仍在为“万店瓶颈”困扰之时,锅圈(02517.HK)却悄然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战略跃迁。最新财报显示,锅圈在2025年第三季度不仅实现了营收利润双增长,更以10761家门店的规模验证了其“社区央厨”新定位的生命力。
在行业普遍追求一线城市布局时,锅圈反其道而行之,将绝大部分“兵力”部署在县级及乡镇市场;在竞争对手沉迷规模竞赛时,它先实施“蹲苗”策略优化存量,再重启高质量扩张。
这种独特的市场洞察和反周期的战略定力,让锅圈在看似饱和的市场中找到了新的增长极,并制定了个5年再开1万家的战略目标。
对行业而言,锅圈已重新定义“社区商业”的价值。通过自建工厂、中央仓,以及投资智能烹饪设备,锅圈将传统餐饮的“前店后厂”升级为“社区央厨”模式;通过柔性食材供应链的强大创新能力,锅圈使自己的消费场景不断拓宽。这不是简单的门店和产品数量叠加,而是一场关于社区餐饮供应链的效率革命。
三季度营收利润双增,“社区央厨”战略稳步推进
10月28日,锅圈公布最新业绩报告,用一组亮眼的数据印证了“社区央厨”战略的落地成效。报告显示,锅圈2025年第三季度预计实现营收18.50亿元至20.50亿元,同比增长约13.6%至25.8%;预计实现核心经营利润6500万元至7500万元,同比增长约44.4%至66.7%,增速远高于营收。
业绩增长的同时,锅圈2025年第三季度门店规模也创下历史新高。报告显示,第三季度锅圈净新增门店361家,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98%。截至2025年9月30日,门店总数达到10761家。
从净利润增速到门店规模的增长,表明锅圈的业绩增长不是门店数量的堆砌,而是建立在经营效率提升上的高质量增长。
这背后得益于锅圈积极推进“社区央厨”战略,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精准适配。近年来,中国家庭用产场景正经历从外出就餐或点外卖,转向“品质居家用餐”,锅圈准确捕捉到这一趋势,将自身定位从“火锅烧烤食材供应商”升级为“社区中央厨房”,为家庭消费者提供覆盖全场景的餐食解决方案。
如今,走进任意一家锅圈线下门店,可以看到货架上早已不止火锅、烧烤等传统品类,还有早餐所需的包子、粥品,午餐、晚餐适用的半成品菜肴,以及夜宵必备的精酿啤酒、小串、卤味等,充分满足不同场景的产品需求。2025 年上半年,锅圈已新增175个SKU。为了进一步适配更多的消费场景,锅圈推出了“毛肚自由Plus”“儿童牛排套餐”等爆款产品,受到众多消费者的欢迎。
与此同时,锅圈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场景化短视频种草、直播带货,有效提升品牌曝光与销售转化,强化“在家吃饭,就找锅圈”品牌心智的同时,也反向带动线下门店流量,为实体经营注入活力。
深耕供应链,强化“社区央厨”战略核心支撑
锅圈“社区央厨”战略的稳步推进,离不开其在供应链端的深耕细作。从自建工厂到数字化仓储物流,锅圈已构建了一套从源头到门店的全链路供应链体系。
截至目前,锅圈已建成7家自有工厂,分别覆盖调味料、牛肉、丸滑及水产等核心品类,实现了关键食材的自主生产与品质管控。另据招商证券数据,至2025年上半年,锅圈自产产品销售占比已提升至约20%,且未来仍有上行空间。
今年9月,锅圈投资的海南锅圈国际食品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这一项目不仅是产能的扩容,更承载了新品孵化与国际出口的战略功能,标志着锅圈供应链从“卖全国”向“卖全球”迈进,为其海外业务拓展埋下“伏笔”。
如果说建设自有工厂是强化“源头保障”,那么仓储物流体系就是“流通动脉”。目前,锅圈在全国布局了19座数字化中央仓,并通过自有团队与第三方供应商深度合作,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冷链物流网络。这些中央仓均配备数字化存货和条码管理系统,实现了食材入库、存储、分拣、出库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
高效的仓储物流网络为“次日达”的实现带来了可能。目前,锅圈全国绝大部分门店都能实现当日下单、次日到货,这在乡镇市场尤为难得。因为对于乡镇市场门店来说,这种“次日达”能最大程度保障食材新鲜,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库存压力和损耗成本,极大提升了经营效率和质量。
显而易见,通过自有工厂到中央货仓,再到线下零售门店,锅圈打造的“产供销一体化”数字化供应链剔除了传统流通环节层层存在的中间商,进行垂直整合,省去了中间环节增加的成本,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又能为门店留出合理的利润空间。
根据华泰证券的调研数据,以肥牛卷、毛肚等代表性产品为例,锅圈的均价显著低于商超等同类零售渠道;与社会餐饮渠道相比,其价格更是低出了5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锅圈“产供销一体化”数字化供应链还能让其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时可以快速响应。据了解,锅圈已实现“销售端反向驱动产研”的C2F柔性供应模型,通过会员消费数据洞察市场趋势,指导上游生产。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夏季夜宵场景中小龙虾需求激增,供应链端立即调整生产计划,增加蒜蓉、十三香等口味小龙虾的产能,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提升了供应链的周转效率。
据锅圈财报显示,至2025年上半年,其存货周转速度缩短到41天,创历史最优水平。
有分析指出,锅圈这套“自有工厂+数字化仓储+冷链配送”的供应链体系,不仅保障了“社区央厨”战略顺利落地实施,更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在品质、成本、效率中间找到平衡,形成了“消费者得实惠、门店有利润、企业增效益”的良性循环。
多场景 锅圈探索第二增长曲线
在“社区央厨”战略的坚实基础上,锅圈还在通过场景扩展、渠道融合、业态创新等维度积极探索第二增长曲线,不断拓宽成长边界,为未来增长注入新动能。2025 年三季度财报显示,这些战略延伸已初步显现成效,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补充。
场景的跨界拓展是锅圈拓宽营收边界的核心抓手。在巩固火锅、烧烤两大核心品类优势的同时,锅圈不断拓展早餐、午餐、夜宵等多样化消费场景,推动从“晚餐非刚需”向“一日四餐”全覆盖的结构演进。
浙商证券近期研究报告指出,餐食行业正持续向套餐化、场景化方向发展,头部企业已普遍围绕多样化场景构建套餐产品体系。报告认为,锅圈通过扩充SKU、提高非火锅品类占比,逐步增强了产品结构的韧性与抗周期能力,反映出其“多品类+多场景”战略已取得一定成效。
渠道方面,加速推动去渠道融合则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可得性,让消费者能够及时、快速获得自己想要的食材。这种即时零售的拓展也让锅圈门店的服务半径成倍扩大,从“步行可达”延伸至“配送覆盖”。
此外,在无人零售的布局方面,截至三季度末,锅圈已有超过2000家门店完成24小时无人零售升级,通过在门店安装自助收银设备,实现了夜间时段的无人化运营,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精准匹配了都市夜归人群、夜班工作者等群体的消费场景需求,为门店增收带去了新路径。
而随着供应链建设的完善和供应能力外溢,催生出了B端业务这一新增长极。据了解,锅圈针对乡镇市场的小商超、餐饮小B端客户推出批量采购解决方案,依托自有工厂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和中央仓的高效配送能力,为这些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食材供应。
锅圈财报显示,2024年,来自 B 端渠道的收入达8.67亿元,同比增长50.8%;到了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增速增速飙升至125.1%,达5.6亿元。
行业专家分析认为,锅圈的优势在于”制造+零售”的双重基因,既有自有工厂的生产能力,又有万店网络的零售触达能力,这种独特禀赋使其成为中国版的“神户物产+711”,在探索第二增长曲线时具备天然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锅圈已开始审慎评估海外业务拓展路径,计划通过区域试点模式,向海外华人聚居区输出家庭餐食解决方案。此外,锅圈透露“锅圈小炒”项目将在2026年初于郑州开设首家门店,通过标准化食材与智能炒菜机器人结合,探索现炒菜肴的社区落地可能,使消费场景进一步丰富。
从场景的横向拓宽,到渠道形态的纵向深化,再到供应链能力的外延,锅圈围绕“场景拓展”构建的第二增长曲线已初步成型,为公司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结语:
锅圈的发展路径,标志着中国社区商业正从简单的渠道规模化,迈向一场深刻的供应链与场景革命。其不再满足于只做“火锅食材的搬运工”,而是通过自建工厂、中央厨房和智能设备,重塑了家与餐桌之间的价值链。
从这个角度看,锅圈的成功不仅在于门店数量的增长,更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县域经济崛起和在家吃饭品质化这两大时代脉搏,在巨头视野之外的广阔天地构建了坚实的商业壁垒。
从火锅到四餐,从城市到乡镇,锅圈的路径证明:最深远的市场,往往蕴藏于最日常的需求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