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GPLP

战火升级!中国快递企业扎堆竞逐东南亚市场

快报道

战火升级!中国快递企业扎堆竞逐东南亚市场

作者:小鱼儿

今年以来,Shopee、Lazada、TikTok Shop等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东南亚市场,各家平台除了加码直播带货、跨境补贴以外,更将履约时效纳入了核心竞争指标,直接推动了电商订单量激增,从而带动了快递物流的高速发展,从极兔的业绩中便可见一斑。

事实上,不仅极兔,从京东物流开通东南亚国际快递寄递服务,到菜鸟对东南亚跨境物流产品矩阵全面升级,再到顺丰在新加坡全新物流仓储中心投入运营,不难发现,中国企业早就扎堆布局东南亚市场,展开角逐。

然而,中国企业在东南亚追求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还要面临本土化运营、合规风险等方面的挑战。

中国快递企业扎堆加码东南亚市场

作为东南亚赛道的老牌企业,极兔今年三季度在东南亚市场包裹量达到19.97亿件,同比增长78.7%,日均包裹量2170万件,截至2025年9月底,东南亚网点数量达到10700个,较去年底增加900个。

极兔这业绩激增的背后与东南亚物流市场的整体向好密不可分。与此同时,面对这片具有诱惑力的东南亚市场,菜鸟、京东物流、顺丰等更多中国企业早就相继加码布局,试图在这片蓝海中寻求新的增量。

具体来看,菜鸟选择以重资产布局东南亚,建设物流枢纽与仓储网络。2017年,菜鸟与Lazada在吉隆坡机场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占地超过24万平方米;2018-2019年,在东南亚多国推动数字化清关;2021年在越南、印尼等国建立智能仓库网络;2022年为泰国闪电达建成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自动化仓储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4日,菜鸟进行了东南亚跨境物流产品矩阵全面升级,推出中国直达东南亚多国的小包“标准专线”,国内电商快递最快3天送达越南,5天送达新加坡和菲律宾,6天送达马来西亚和泰国,运费价格较行业低20%左右。

2010年顺丰切入东南亚市场,先是在新加坡设立营业网点,随后对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进行布局。值得注意的是,顺丰早期采用重资产模式搭建自营物流网络,却与当地市场调性不匹配,遭遇水土不服,在东南亚市场的试探碰到不少挫折,早期业务也以亏损居多。

2019年,顺丰转向轻量化布局,通过投资与当地物流企业结盟,比如投资缅甸物流公司KOSPA、参股印尼Triputra等;2021年9月,其全资子公司完成对嘉里9.31亿股份的收购,顺势借力嘉里覆盖多国的配送网络进而扩张海外。今年9月底,顺丰于新加坡大士设立的全新物流仓储中心已投入运营,成为了其国际业务拓展东南亚市场的重要一步。

同样,京东物流也在加速布局东南亚市场,2016年进入印尼后,陆续布局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其最初采用自营模式服务自有电商业务,后来逐步转型,为本地及跨境商家提供仓储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

尽管此前关闭了印尼与泰国的电商站点,但京东并没有放弃其物流加码的步伐,在收缩本地电商业务的同时,持续深耕东南亚物流布局。2025年上半年,京东物流在马来西亚、越南设立了3大自营海外仓,开通2条中国至东南亚国际航线,提升7国快递服务能力;同时京东快递国际进一步拓展服务覆盖,已开通东南亚的快递寄递服务。

中国企业加码东南亚市场背后

中国快递企业纷纷扎堆加码东南亚市场,尽管各家策略侧重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瞄准了这片利润高地,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据华创证券券商研报显示,快递行业“量增价跌”的现象已成为常态。2025年上半年国内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19.3%;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0.1%。据业务收入与业务量计算可得,上半年快递单票平均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7.7%。与2007年平均单票价格28.6元相比,价格下行的长期趋势明显。

以“顺丰”为例,2025年上半年,顺丰单票收入为13.97元,同比下降12.32%。与2018年顺丰票均收入23.18元相比,单票收入已近“腰斩”。尽管下半年快递业“反内卷”的成效渐显,多省快递价格上调,但是各家快递企业仍处于激烈竞争状态,面临增长压力,这就倒逼中国企业转向出海,寻求新的增量缺口。

其次,东南亚的蓝海市场有待挖掘。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5年上半年东南亚快递市场包裹量达98.4亿件,同比增长32.2%,预计全年总包裹量将达207.2亿件,2025年至2029年行业包裹量年复合增长率还将维持15.2%的高位,这也印证了中国快递企业向海外市场寻求发展机遇的战略正确性。

在消费群体层面,东南亚有近7亿人口,年轻人口占比高,线上购物意愿比较强烈,其增长轨迹与十余年前中国电商爆发期高度相似。另外,头部电商平台在泰国、越南等地推出“包邮”促销后,使得其他平台跟进,这也进一步激活了邮费敏感型消费者的需求,成为东南亚物流大盘持续增长的核心推力。

东南亚既是机遇 也有挑战

不过,即便东南亚是物流蓝海市场,对于中国中国物流企业而言,抢食这块诱人的“大蛋糕”并非易事,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仍需要面对不少的挑战。

首先是,竞争愈发激烈带来的市场份额挤压不容忽视。各家企业除了需要在海外与国内同行展开激烈角逐,还面临东南亚本地物流企业的强势挑战,如泰国的Kerry Express、印尼的J&T Express等本土企业。此外,电商平台自建物流的趋势也加剧了竞争,如Lazada、Shopee等平台纷纷加码自有物流体系,包裹承运占比持续提升,进一步挤压了第三方物流的生存空间。

更为关键的是,本地化运营、文化融合及语言障碍等因素影响着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东南亚地区语言多样、文化差异大,并且基础设施发展也不均衡,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得好好解决语言沟通、支付习惯、配送场景这些方面的适配问题。

监管差异也是重中之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关政策及对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如东南亚一些国家对进口商品的检验检疫标准格外严格,这无疑会给企业增加额外成本。

结语

从当下来看,中国物流企业布局东南亚市场且各有优势,但正如前文所说的,想要在这片市场真正站稳脚跟、闯出一片天地,也并非轻而易举。竞争激烈态势、本土合规性、监管差异等是中国物流企业面临的关键难题。

在东南亚物流战中,既有深耕多年、熟悉本地规则与需求的老玩家,也有携带技术与规模优势入局的新势力。当技术驱动的降本增效超越传统模式优势,行业竞争的维度已经升级,从单纯追求时效和价格转向了不同生态体系全球供应链能力上的深度角逐。

未来谁能稳站C位,GPLP将持续关注。

更多关于 快报道的文章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