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GPLP

营收微降亏损收窄 华大基因2025年三季度的喜与忧

快报道

营收微降亏损收窄 华大基因2025年三季度的喜与忧

作者:老萝卜头

导语:基因测序龙头正经历从千亿市值到连续亏损的转型阵痛,三季度业绩略有回暖,难掩业务结构的深层次风险。

正文:

10月23日,基因测序龙头华大基因披露了2025年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华大基因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9.19%,实现单季营收回暖;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80.92%,亏损幅度显著收窄。

2025年前三季度,华大基因营收同比下滑5.39%,净亏损为2138.7万元。从2020年的年赚20.9亿元,到2024年巨亏9.03亿元,这家基因测序龙头正在经历上市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华大基因三季报中的喜与忧

华大基因的这份三季报确实展现出一些积极迹象。华大基因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0.42亿元,同比增长9.19%,止住了连续多个季度下滑的趋势。

前三季度,华大基因实现营收26.74亿元,同比下降5.39%。同时部分客户回款周期延长,导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8211万元,这对其现金流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如果再把目光放远,实际上自2020年起,华大基因的业绩就一路下滑。其2020年至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14.62亿元、8.03亿元、0.93亿元,2024年更是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度亏损,净亏损额达9.03亿元。

此次三季报显示华大基因亏损虽同比收窄,但依然未能扭转净亏损态势。

华大基因业务结构失衡

整体来看,华大基因营收下滑主要还是业务结构的失衡,特别是传统优势业务的持续疲软。

作为曾经的“现金牛”,华大基因生育健康业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4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8.4%,其中核心产品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营业收入同比下滑约36%,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主要因素。

传统业务下滑的同时,华大基因曾被寄予厚望的肿瘤与慢病防控业务也未能实现预期增长。由于部分客户体检需求下滑,检测服务业务减少,以及部分客户从送检服务转为购买试剂,收入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使得2025年前三季度,该板块营业收入仅为3.58亿元,同比下降8.8%。

尽管华大基因在肠癌检测民生项目上的收入同比增长约9%,达到近1亿元,但对于整体而言影响甚微,难以抵消整体板块的下滑颓势。同样的还有感染防控业务与PTseq系列产品,这些实现增长的业务和产品由于体量过小,对整体营收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此外,华大基因业务结构的失衡还体现在对收入来源的依赖上。其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业务同比增长11.2%,达到11.24亿元,成为营收占比最高的板块,但这种增长主要依赖医院院内本地化转化和海外技术转移项目。

华大基因生育健康板块的挑战

当前,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市场环境与之前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新生儿数量持续收缩,直接导致了NIPT市场潜在用户基数减少,同时各地医保带量采购政策的推进,迫使产品价格大幅下降。

以江苏省为例,NIPT最高有效申报价定为345元,报价不高于275元即可直接中选,较此前价格降幅超70%,彻底压缩相关企业的利润空间。

华大基因在2025年三季报中坦言,无创产前检测基础版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仍在持续,目前正试图通过推动“无创产前检测全因系列等高毛利产品”来应对这一挑战。

除了市场因素,技术风险也不容忽视。

运营效率方面面临的挑战

除业务挑战外,华大基因在运营效率方面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2025年前三季度,华大基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3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05.8%,华大基因称,主要系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

但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持续为负的经营现金流意味着主营业务的现金创造能力不足,需依赖外部融资或存量资金维持运营,长期来看将加剧财务压力。

资产质量方面,2025年前三季度,华大基因计提信用减值损失较2024年同期增加了8211万元,直接影响了净利润水平,这一现象背后,是部分客户付款能力下降或付款意愿不足的现实。

华大基因股权质押比例居高不下,控股股东华大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其31.32%的股份,其中79.18%已被质押;生华投资持有7.12%的股份,质押比例高达81.77%。高比例的股权质押不仅可能引发市场对华大基因控制权稳定性的担忧,若股价出现大幅波动,还可能面临质押平仓的风险。

为应对业绩压力,华大基因也采取了降本增效措施,在费用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同比分别减少17.73%、17.76%、16.38%。费用管控固然可以在短期内改善了盈利结构,但研发费用的下降可能影响长期技术创新和管线推进速度,尤其是在基因检测行业技术迭代迅速的背景下。

重点管线进展缓慢 商业化落地受制约

在传统业务下滑的背景下,肿瘤早筛、MRD监测、单细胞测序等新兴业务成为华大基因的转型方向,但这些重点管线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临床验证、政策落地、市场竞争等各种风险。

在肿瘤早筛领域,目前多癌种早筛仍处于临床验证阶段,距离商业化落地还有较长周期。而临床验证不仅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支撑,还面临着检测灵敏度、特异性等技术指标的严苛考验,若验证结果不达预期,可能导致管线推进受阻。在这一市场国内外多家企业均在布局多癌种早筛技术,华大基因需在技术差异化和临床数据积累上形成优势,否则难以在红海市场中突围。

华大基因另一重点布局的领域MRD(微小残留病灶)商业化进程受制于政策落地的节奏。BISCUIT-seq技术则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证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这一领域也同样面临着行业内其他企业竞争。

华大基因单细胞测序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DNBelab C4平台的性能优势和“单细胞+时空组学”联合方案的市场需求,但该业务的增长仍面临不确定性:

一方面,单细胞测序市场目前以科研需求为主,临床应用场景尚未完全打开,市场规模有限;

另一方面,技术迭代速度快,若华大基因未能持续优化平台性能、降低成本,很可能被竞争对手的更先进技术替代。

此外,华大基因创新研发的“SIRO高通量基因检测AI+本地化解决方案”,目前仅17家三甲医院正式运营,商业化落地效率有待提升。

结语:

华大基因2025年三季度报告中所反映出的业绩下滑、现金流恶化、管线风险等问题,实际上也是行业环境变化与自身运营短板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口结构变化导致传统生育健康业务增长见顶,医保政策调整压缩利润空间,行业竞争加剧进一步分流市场份额,这些外部压力短期内难以逆转。而其内部存在的业务结构失衡、运营效率不足、研发投入相对下降等问题也制约了转型进程。

从长远来看,基因测序行业仍有巨大潜力,特别是随着银发经济的崛起,在肿瘤早筛和慢性病管理领域。然而华大基因能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取决于其能否有效控制风险,优化业务结构,并在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之间取得平衡。

更多关于 快报道的文章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