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道
新石器巨额融资后,其他玩家能拿的钱不多了
唯有以务实的融资策略撬动有限资本,找准差异化定位,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留存下来。
作者:七佰
2025年10月,新石器无人车(Neolix)逾6亿美元(约42.73亿元)D轮融资的落地,不仅以绝对优势刷新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私募融资纪录,更像一道清晰的分水岭,彻底扭转了无人配送赛道长期以来相对分散的资本流向。
这场融资的特殊性,远超“规模创纪录”的表层意义——其资方阵容几乎覆盖了赛道内所有可接触的顶级资本类型:既有中东主权财富基金阿联酋磊石资本这类擅长长期价值投资的国际资本,也有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这类承载地方产业扶持使命的国有资本;既包含中信资本旗下信宸资本、鼎晖投资这类深耕硬科技领域的顶尖私募股权机构,还据传引入了腾讯这类具备场景与流量优势的大型互联网企业。
当头部玩家以“全维度覆盖”的方式将顶级资本资源收入囊中,留给赛道内其他玩家的融资空间被急剧压缩——“其他玩家能拿的钱不多了”,这句话已不再是行业内的担忧与猜测,而是正在真实发生的残酷现实。
无人配送赛道自此告别“群雄逐鹿”的资本宽松期,正式进入“资本向头部高度集中、中小玩家融资门槛指数级提升”的新阶段,一场围绕资本与生存的行业洗牌已悄然加速。
无人配送赛道融资格局“一家独大”
新石器本轮融资的核心影响,在于其对赛道内核心资本资源的“虹吸式收割”——它不仅拿走了巨额资金,更带走了原本可能流向第二、三梯队的优质资本注意力与信任度,直接导致整个赛道的融资格局呈现“一家独大”的极端分化态势。
2025年初至今,国内无人配送赛道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合计近90亿元,其中新石器一家便贡献了超53亿元——包括此前10亿元的C+轮融资,以及本次约43亿元的D轮融资,占赛道总融资额六成。
剩余的几十亿元投资,由赛道内数家第二梯队企业与十几个中小玩家共同争夺。这种“头部通吃、尾部饥饿”的融资格局,直接将非头部玩家推入“优质资本断层”的困境。
背后的逻辑,是资本对硬科技赛道投资策略的根本性转变。经历多轮经济周期与科技泡沫的洗礼后,投资机构对无人配送这类“高投入、长周期、强规模依赖”的硬科技赛道,已彻底放弃早期“广撒网、赌概率”的分散投资策略。
从风险收益比的精细化测算来看,在无人配送赛道从“0到1”的技术验证阶段,投资中小玩家或许还有“押中黑马”的机会;但当赛道进入“1到100”的规模商用阶段,投资第二名或第三名企业的试错成本,已远高于投资头部企业——非头部企业不仅在技术迭代速度上落后于头部,规模化交付能力更是存在代差,且商业化验证周期更长,成功概率呈几何级数下降。
新石器恰好抓住了资本对“确定性”的偏好。本轮融资中,新石器凭借“累计交付过万台无人车、国内泛城配市场占比超60%、连续6个月单月盈利”的硬核业绩数据,让资本看到了清晰的回报路径。
一位长期关注AI与自动驾驶赛道的投资人直言,在当前阶段,投头部企业的胜率是投腰部企业的5倍以上,且退出周期能缩短2-3年,没必要再为模糊的前景分散资源。
这种共识之下,原本可能流向第二、三梯队的顶级资本,几乎被新石器完全“截流”,其他玩家再想获得同级别资本注资的难度陡增。
从行业实际融资案例来看,从九识智能、白犀牛今年的融资披露信息来看,新资本入场意愿明显下降,融资基本上都来自老股东追加——若不追加资金支撑其完成规模化交付或场景验证,此前的投资便可能随着头部企业领先优势加大,更加难以收回。
对于更多中小玩家而言,融资困境已从“融不到大钱”演变为“难融到钱”。一家专注社区末端配送的企业创始人透露,过去半年,其团队累计接触了20余家投资机构,仅3家愿意进入深度沟通阶段,且给出的业绩对赌条款比去年严格得多。
这种高要求、低意愿的融资环境,正让越来越多的中小玩家陷入“资金链紧张—业务收缩—更难融资”的恶性循环。
非头部企业的融资吸引力持续下降
新石器拿到巨额融资后,将投入“技术降本、产能扩张、业务出海”三大核心领域,构建起“融资—扩能—上规模—再融资”的正向循环。
这种主动进攻的策略,不仅让非头部企业在业务层面难以抗衡,更从根本上削弱了它们吸引资本的核心筹码——当资本清晰地看到“非头部企业注定难以突围”时,自然不愿再投入资金。
首先是技术代差的持续拉大。新石器本轮融资后的重点推进方向,L4级无图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目前,该技术已在小规模商业化交付,预计2026年将全面应用于其全系产品。
相较于依赖高精地图的传统方案,无图技术可节省90%以上的高精地图采集与更新开支,同时大幅加快无人车在陌生场景的落地部署速度。这意味着,仍在依赖高精地图的非头部企业,不仅要承担更高的技术成本,还会在场景拓展速度上被远远甩在身后。
更关键的是,技术迭代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而非头部企业因融资困难,研发投入逐年缩减,部分企业甚至已暂停核心算法的自主研发,转而采购第三方技术方案,进一步丧失了技术竞争力。
其次是成本差距的扩大。无人配送行业的盈利核心,在于“规模降本”——当交付量达到一定临界点后,单车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运营成本会出现更大幅度的下降。
新石器凭借自建工厂与月均2000多台的交付规模,已在零部件采购、生产效率上形成规模效应,其他玩家即便推出与新石器同样规格的产品,也难以在价格上具备竞争力,如果采取补贴方式,又将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石器正构建“政策+供应链”的双重生态壁垒,进一步封死非头部企业的突围路径。在政策端,地方政府对无人配送路权的开放,往往以“规模化运营数据”为前提——新石器凭借过万台的交付量与超5000万公里的自动驾驶里程,已与国内数百个城市落地,未来还将向更多城市拓展。
在供应链端,新石器凭借规模化的订单,有机会与车企展开合作,不仅能以更低的价格采购核心零部件,还能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与成本优势;反观非头部企业,因订单量小,不仅采购成本高,还难以获得供应链厂商的重视,部分关键零部件甚至需排队等待交付,严重影响产能释放。
当非头部企业同时面临“技术落后、成本高企、政策受限、供应链弱势”的多重困境时,其商业化突破的可能性被无限压缩。资本投资的本质是“投未来”,当未来清晰地指向“强者恒强”时,没有投资者愿意为“注定失败”的企业买单,非头部企业由此陷入“融资难—业绩差—更难融资”的死循环,融资吸引力持续下降。
无人配送赛道其他玩家如何突围
新石器的巨额融资,本质上是无人配送赛道“资本集中化”的催化剂,它让“其他玩家能拿的钱不多了”成为现实,也倒逼整个行业彻底告别“靠故事融资”的粗放时代。对于非头部玩家而言,当下的核心命题已不再是如何融资扩张,而是如何活下去——唯有及时调整融资思路,放弃对传统通用股权融资的依赖,转向更贴合自身资源的差异化路径,才能在有限的资本空间中争取生存资金。
1、绑定产业资本:以“业务协同”换生存资金
产业资本的核心诉求是“业务互补”而非单纯财务回报,这与非头部玩家“有场景、缺规模”的特点高度匹配,也是当前验证有效的融资路径。从行业实践来看,顺丰对无人配送企业白犀牛的持续投资颇具代表性,这种“业务互补型投资”已成为产业资本布局的典型模式。
非头部玩家可借鉴两类成熟路径:一是锚定产业链下游需求方,以“长期服务绑定”换取投资;二是承接头部企业的非核心业务,以“生态补位”争取资本支持,获得稳定现金流的同时,争取头部企业关联基金的投资。
2、瞄准专项基金:靠“精准匹配”获取专项资金
国内多个城市为扶持新质生产力设立的人工智能、智慧物流专项基金,具有明确的投资导向,且更看重场景落地与技术创新,为非头部玩家提供了差异化融资渠道。这类基金的投资逻辑不追求“规模化回报”,而是聚焦“产业赋能”,例如多地新基建专项基金要求资金用于本地场景落地,这恰好为非头部玩家创造了机会。
对于赛道内的中小玩家,无需比拼全国市场规模,只需通过技术验证报告与小规模应用数据证明可行性即可。
3、优化融资策略:以“小而美”降低资本门槛
非头部玩家难以复制头部的规模化融资故事,却可通过“小范围验证+清晰回报”的策略打动资本。
实践中可采用两类策略:一是聚焦单点场景打造盈利样板,选择校园、工业园区等封闭场景,集中资源跑出可验证的盈利数据,向小型VC、天使投资人证明商业模式可行性,获取数百万元级别的早期融资。
二是设计灵活的“债权+股权”混合方案,参考行业常见做法,对风险偏好较低的资本采用“先借款后转股”模式,约定若达到预设运营目标,则将债权按约定价格转为股权,未达标则偿还本息,通过降低资本风险敞口提升融资成功率。
未来,无人配送赛道非头部玩家的生存路径将高度集中:要么聚焦垂直场景成为产业资本的协同伙伴,要么融入头部生态做补位服务,要么通过跨界合作实现资源互补,而“烧钱追规模”的路径已彻底走不通。
无人配送赛道的融资寒冬已至,“能拿到的钱不多了”将成为长期常态,唯有以务实的融资策略撬动有限资本,找准差异化定位,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留存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