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道
斑马智行IPO:背靠阿里“爸爸”上汽“妈妈”却遭离职CFO炮轰
它有一个好爸爸,还有一个好妈妈,然而富二代的业绩表现却有点一般。
作者:七佰
2023年3月,阿里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并计划将菜鸟、盒马、云智能集团分拆上市。
时隔两年,计划内的公司仍未有一家上市。距离上市最近的菜鸟,也在去年3月撤回了上市申请。
不过,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近日,阿里巴巴旗下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斑马智行”)递交《招股书》,抢先开启了上市之路。
8月21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拟议分拆斑马网络,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独立上市。
颇为戏剧性的是,这边斑马智行刚刚完成递表,另一边斑马网络前CFO夏莲却突然开炮,表示不看好公司业务发展,并质疑斑马智行上市就是为了“圈钱”,甚至点名批评部分高管的价值观。
资料显示,斑马智行成立于2015年,由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共同发起的互联网汽车基金投资设立。
斑马智行:早早入局,却越跑越慢
2015年可以说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元年。
这一年,造车新势力蔚小理相继成立。同时,阿里、百度、华为等互联网大厂也利用自身优势,把互联网+汽车的概念从设想变为可行,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也是在这一年,阿里和上汽联手,打造了斑马智行,其业务聚焦于智能座舱,这也是传统车企与互联网大厂合作的开端。
斑马智行前期发展颇为顺利,背靠阿里上汽两颗大树,成立第二年相关产品就已落地。
2016年7月,上汽荣威RX5成为首款接入斑马智行互联网SUV。这款车型也迅速成为爆款,据媒体报道当年其12月销量就接近2.5万辆。斑马智行也成为早期“智能座舱”的代名企业。
就当人们以为斑马智行会就此引领智能出行时代之时,却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困难。
由于斑马智行深度绑定上汽,这令一些车企担心核心技术被把控。同时,由互联网+概念带来的数据安全以及商业机密等原因,斑马智行在上汽以外的客户扩展上并不顺利。
与此同时,百度、华为、腾讯开始迅速抢占市场,斑马智行的市场份额开始出现下滑。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斑马智行在中控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是1.99%,到2025年上半年其市场份额跌至0.94%,而华为鸿蒙OS的份额却已悄然爬升至2.78%。
更为致命的是,整车搭厂开始倾向于自己做软件。如特斯拉、大众、通用等……都在把车载系统收回去自己研发。
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斑马智行的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
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斑马智行分别实现收入8.05亿元、8.72亿元和8.24亿元;年度亏损分别为8.78亿元、8.76亿元和8.47亿元,毛利率分别为53.9%、46.4%、38.9%。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36亿元,上年同期的营收为1.68亿元;毛利为5284万元,上年同期的毛利为6760万元;亏损为15.82亿元,上年同期的亏损为2.04亿元。过去三年多,斑马智行累计亏损已达41.83亿元。
如果说新能源整车企业拼的是供应链,那么智能座舱解决方案赛道拼的就是研发,真金白银的“烧钱”。
这也是斑马智行亏损的主因,研发投入巨大,金额远超营业收入。
招股书显示,2022年到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是11.11亿元、11.23亿元、9.8亿元,三年合计超32亿,近乎是同期营收的四倍。
值得一提是,2025年Q1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5.8亿元,其中“其他无形资产的减值损失”达18.4亿。斑马智行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减值主要“与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相关的若干无形资产有关”。这基本就是说斑马智行决定重点发力AI业务,因此对此前操作系统相关的资产进行了价值减值。
不过,斑马智行的现金流并不充裕。截至2025年6月底,斑马智行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31.61亿元,总权益仅剩47.43亿元。
然而,押注AI无疑又是一场“烧钱”大战,显然上市成为其“融资补血”的关键一步。斑马智行在招股书表示本次IPO募资将重点投向“大模型驱动的AI座舱研发”“全球市场拓展”等。
斑马智行虽赢在起跑线,但现在却不得不单飞了
俗话说:富人家的孩子早立业,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斑马智行无疑是属于富人家的孩子,早早就有了自己的事业。
阿里“爸爸”和上汽“妈妈”也无疑是一对合格的“父母”,可以说是给斑马智行创造了最好的发育条件。
这其中,上汽一直是斑马智行最大的客户,后者主要向前者提供综合软件解决方案。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上汽为其贡献的收入分别约为4.41亿、4.13亿、3.19亿和6490万元,分别占斑马智行总收入的54.7%、47.4%、38.8%和47.8%。
阿里巴巴则是斑马智行的主要上游供应商。同期,斑马智行向阿里巴巴采购的金额分别约为1.79亿、2.81亿、2.60亿和5430万元,分别占其采购总额的53.5%、58.4%、50.5%和54.7%。主要源于供应商服务、软件服务及共享服务。
而这也让斑马智行面临着客户与供应商高度集中的风险。其中,2022年-2024年全年及2025年Q1,前五大客户的总收入分别为7.49亿、7.84亿、7.29亿及1.25亿元,分别占斑马智行总收入的93.0%、89.9%、88.5%及92.2%。
两大股东,一个是斑马智行的最大供应商,一个是最大客户。
这在前期发展确实是好事,可谓衣食无忧。但企业如果想要继续做大,这个好事此时则变成了掣肘。
无论面对阿里还是面对上汽,斑马智行却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
与此同时,如前文所言,整车厂商在选择供应商时,也会刻意避开技术伙伴背后站着竞争对手,以免出现核心技术被把控以及数据安全以及商业机密等安全问题。
此次,斑马智行分拆上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去阿里、上汽标签”。
阿里巴巴在分拆公告中就明确提到:“斑马股份于香港联交所上市将提高其在客户、供应商及潜在战略合作伙伴中的独立形象,更好地洽谈及招揽更多业务,作为大股东的阿里巴巴将共享其增长所带来的收益。”
当然,无论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富人家的孩子,都会有出头的机会,前提是你是否有足够的实力。
毕竟,市场是靠实力来说话。单飞的斑马智行能否创出一片新天地,还需经过市场的检验。
临门一脚,却遭前CFO“突袭”
话说斑马智行还未以“独立”:形象开始征服市场时,就遭到了前CFO的一次“突袭”。
就在斑马智行递表港交所的第三天,其前CFO夏莲在朋友圈发文,表示自己已经在25年4月底离开,请大家不要再发信息恭喜我。
同时,这位CFO又直言不讳的批评起斑马智行。她表示,离开公司的根本原因是“不看好公司业务发展”并认为“座舱技术没有技术门槛,车厂都可以自己干”。同时,炮轰斑马智行上市圈钱,“上市圈钱不是我的人生追求和理想”。此外,她公开质疑某些高管“我非常鄙视斑马某些高管的人品与行径,承认你的权谋与城府,但鄙视你的为人与价值观。”
IPO前出走的首席财务官炮轰老东家,这无疑引发了市场对斑马智行经营情况的担忧。
而到目前,对于夏莲的言论,斑马网络仍未做出回应。
从过往信息上看,斑马智行此前就曾出现过较为严重的高管离职潮。
2019年阿里和上汽对斑马启动重组,与AliOS合并。张春晖出任斑马智行联席CEO。随后,夏莲作为阿里巴巴旗下AliOS的创始成员加入斑马,出任CFO。
也就是在这一阶段,斑马智行高管接连出走。据媒体报道,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7月,斑马智行前任CEO施雪松、CTO黄佑勇、CFO凡莉,首席产品官兼产品副总裁潘家骅,副总裁周平、谢平生,一位研发团队主管谷志磊等均已出走。
这其中,既有重组后人员变动的原因,也有发展方向分歧的原因。据报道,当时一位离职的斑马智行高管表示,“我们也看不清这家公司现在的愿景和目标。”
据招股书显示,斑马智行目前已没有CFO岗位,由CEO戴玮先生兼管财务。
夏莲在朋友圈长文的最后一句是:“很高兴我当时的离开帮你们降低了50%的估值,希望降了50%估值的斑马智行可以帮你们成功登陆。”
也不知,此时的斑马智行是希望夏莲的话“一语成谶”,还希望其是“胡言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