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道
“月薪五千别吃巴奴”言论翻车后,老板杜中兵的IPO被证监会“九连问”
作者:顺安
一份证监会问询,揭开了巴奴毛肚火锅光鲜业绩背后的多重隐忧。从“天价土豆”到“月薪5000别吃火锅”的争议,让巴奴这家定位高端的火锅品牌在冲刺港股的征程中正面临资本市场的严格审视。
今年6月,巴奴向香港交易所(以下简称“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材料。一个多月后,巴奴收到了中国证监会发出的补充材料要求,需要就股权架构合规性、数据安全及分红合理性3大类共9个方面的事项作出说明。
这些问题直指巴奴经营核心,为其IPO之路增添了变数。
从安阳起步,巴奴深耕火锅二十余载
巴奴的故事始于2001年,创始人杜中兵在河南安阳开设了第一家火锅店。资料显示,巴奴的品牌名称“巴奴”源自重庆纤夫文化,蕴含着团结同心、逆流而上的精神。
创业初期,巴奴在竞争激烈的火锅市场中摸索前行。2009年,巴奴进军河南省会郑州,这一步成为其全国化发展的关键起点。在此过程中,巴奴将海底捞当对标对象,凭借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的差异化逐渐打开了郑州市场。
2012年,巴奴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即战略性地将品牌重新聚焦在招牌毛肚产品上,并正式更名为“巴奴毛肚火锅”,确立了“毛肚+菌汤”的招牌产品组合,精准定位品牌战略与差异化路线。
凭借精准的定位,巴奴在竞争激烈的火锅市场站稳了脚跟,并以郑州为跳板,开启了快速扩张的步伐:2018年进军北京市场,2019年上海首店开业,2021年,华南首家巴奴门店在深圳开业。
从巴奴披露的招股书来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巴奴在2022年时营收已经达到14.33亿元,2023年至2024年又实现了大踏步增长,营收猛增至21.12亿元和23.07亿元,净利润则从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至1.23亿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数据,按2024年收入计算,巴奴已经位居中国火锅市场第三位,占据了0.4%的市场份额。若按品质来细分火锅市场,巴奴表现更为突出,其收入时该细分市场最大的火锅品牌,市场份额高达3.1%。
但在净利润方面,巴奴仍有不少提升空间。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巴奴的净利率为7.8%,对比海底捞2024年8.47%,低了约0.67个百分点。
在门店运营效率方面,2022年-2024年,巴奴的翻台率从3.0次/天上升至3.2次/天;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其翻台率进一步提升至3.7次/天,说明门店运营效率和消费者就餐热度在逐步上升。
不过,从人均消费来看,却呈现下滑趋势,顾客人均消费从2022年的147元降至2024年的142元,2025年第一季度的人均消费又降至138元。
两组数据,一升一降,折射出巴奴或通过调整产品策略与价格,以吸引更多消费者。但从整体上来看,巴奴仍是偏高端的。根据红餐产业研究院统计的数据,火锅人均消费金额持续下行,从2023年80多元一路下行至2024年末的70多元。
巴奴曾多次陷入舆论风波
从毛肚开始,极致的产品主义一直是巴奴推崇的,并将其标榜为自身特色。在发展初期,这种对产品的极致追求确实让市场认识并记住了巴奴,然而近年来,巴奴却多次因产品有关的争议事件而“出圈”。
2023年2月,巴奴因“18元5片富硒土豆”被骂上热搜。虽然巴奴工作人员解释称,其售卖的土豆片并不是普通的土豆,而是含有极高硒元素的富硒土豆。但不到一个月时间,这种富硒土豆就被曝出其实际所含有的硒元素含量远低于宣传值。在实际数据面前,巴奴不得不紧急下架该产品,在改名“乌兰察布土豆”后才重新上架。
同年9月,巴奴又因旗下子品牌超岛串串“挂羊头卖鸭肉”的丑闻陷入舆论风波。起因是有博主将巴奴该子品牌位于北京合生汇商场的超岛自选火锅店购买的羊肉拿去送检,结果却显示其中含有鸭成分。
最终,巴奴作为全资母公司承认监管失职,创始人杜中兵父子先后致歉,宣布对涉事8354桌消费者实施每桌千元赔付,单笔赔偿总额达835.4万元,并关闭北京四家涉事门店整改。该事件也将巴奴坚持的产品主义受到消费者的拷问与质疑。
除了“天价土豆”事件,巴奴的毛肚价格也备受争议。有消费者反映,巴奴的“毛肚78元7片”,而毛肚正是巴奴一直引以为傲的产品,但由此引发的价格争议再次让巴奴的贵成为消费者讨论的重点,甚至有网友直呼“点毛肚手抖”。
2025年2月,巴奴又因为创始人杜中兵“月薪5千别吃火锅”的言论点燃舆论场。网传截图显示,杜中兵在“毛肚火锅发展研讨会”上提及“月薪5000你就不要吃巴奴,哪怕吃个麻辣烫”。该言论的广泛传播,再次让巴奴“出圈”。
随着舆论的发酵,杜中兵不得不进行公开回应,他表示,网传的“火锅不是服务底层人民”和“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锅”不是连在一起说的,如果连在一起,就曲解了他的本意。“像学生刚入社会,月薪5000块,忍一忍少吃火锅,把钱花在成长上,这是我的真实意思。如果表达不清楚,是我的错误。”杜中兵进一步解释称。
但杜中兵的解释并没有平息外界的舆论,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质疑,同时也将巴奴“高价是否等于高质”的质疑,以及门店产品悄悄涨价的事件推向舆论中心。
根据海底捞公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其上半年的人均消费为97.9元,如果按巴奴2025年第一季度人均消费138元简单测算,巴奴的客单价较海底捞贵了约40%。如果按2024年客单价算,巴奴142的客单价则比海底捞97.5的客单价贵了约46%。
证监会九问,直指巴奴核心
尽管多次陷入舆论风波,但巴奴关注的重点已经转向了资本市场。今年6月,巴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资料,准备赴港上市,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作为其担任联席保荐人。
在巴奴递交招股材料不久,中国证监会围绕其股权架构、大额分红,以及员工社保缴纳等方面提出了9大问题,直指巴奴治理结构的三大命门。
在股权架构方面,创始人杜中兵夫妇通过D&H (BVI) LTD与BANU UNITED LTD合计控制83.38%的投票权,形成绝对控股。但蹊跷的是,番茄资本旗下Tomato Second、Fifth、Sixth三个境外私募基金却通过多层嵌套持有7.95%股份,且在IPO前夕突击加注。监管层质疑这种“创始人直控+境外基金间接持股”的双重架构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要求穿透说明基金备案与外汇管理合规性。
与此同时,在实际控制人认定方面,尽管韩艳丽作为杜中兵配偶持有巨额股份,但巴奴坚持不将其列为共同实际控制人,让外界大感疑惑。
在大额分红方面,巴奴在递交招股书前5个月突然派息7000万元,其中超5800万元流入杜中兵家族口袋。而根据招股示,截至2024年末巴奴流动负债达7.17亿元,净流动资产仅1.47亿元。这种“清仓式分红”引发监管质疑:在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大额分红,是否涉嫌掏空公司?更关键的是,既然有充足现金派息,为何还要向市场募资?
在员工社保方面,截至2025年3月末,巴奴拥有1789名全职员工,但兼职与外包员工合计达9292人,约为全职员工5倍。尽管使用兼职与外包员工能够节省一定的运营成本,但奇怪的是,巴奴被指出未足额缴纳社保公积金,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累计欠缴460万元。这与巴奴在火锅市场,尤其是高品质火锅细分市场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此外,数据安全也是证监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证监会要求巴奴说明公司开发、运营的网站、App 小程序、公众号等产品情况,收集和储存用户信息规模、数据收集使用情况,是否存在向第三方提供信息的情形,以及上市前后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的安排或措施。在餐饮行业数字化运营日益重要的背景下,用户画像、消费习惯等数据已成为餐饮企业的核心资产,任何泄露事件都可能引发监管处罚与品牌危机。
证监会的问询函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巴奴光鲜业绩背后的治理隐忧。业内分析认为,监管部门询问的这些问题也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清晰、合理的解释,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投资者对巴奴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显然,对于巴奴而言,能否妥善回应这些核心关切,不仅关系到IPO的进程,更关系到品牌的信誉。毕竟,在火锅这片竞争已是红海的战场,高端化不应只体现在价格上,更应体现在企业治理、对员工的担当与对消费者的坦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