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道
一边举牌上市公司一边增资 险企上半年收到罚单超千张
作者:柳白
今年以来,险资掀起新一轮“举牌潮”。据统计,年内险资共进行19次举牌,已接近去年全年20次的举牌次数。刚刚进入7月份,江南水务、华菱钢铁分别获利安人寿、信泰人寿举牌。
7月2日,江南水务发布公告称,股东利安人寿通过集合竞价方式累计增持该公司股份达到4699.54万股,占江南水务总股本的5.03%;
7月3日,华菱钢铁发布公告称,股东信泰人寿自2025年1月至今,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增持该公司股份3.43亿股,现已合计持有公司股份3.45亿股,占华菱钢铁总股本的比例已达到5.00%。
根据相关规定,上述两起增持均已触发举牌。江南水务在公告中称,本次权益变动为股东增持股份,不触及要约收购。利安人寿本次权益变动是基于保险公司自身配置需求以及江南水务配置价值进行的长期投资,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
2025年:险资重点关注银行股
在举牌标的方面,险资青睐银行、物流、能源等行业的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且大多具有高股息特征。具体来看,在险资的19次举牌中,其中仅银行股举牌就达到10次,尤其以港股银行股为重点对象。
险资举牌事件中,“平安系”表现尤为突出,独占6次举牌,涉及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H股等多家银行。
2025年1月8日,平安人寿委托平安资管以5%持股举牌邮储银行H股,仅仅两天后,招商银行H股便成为“平安系”下一个目标,持股比例突破5%。
“平安系”对招商银行H股的两次举牌仅间隔2个月,迅速将持股比例提升至10%,而邮储银行H股与农业银行H股也在5月被“平安系”分别增持至10%的关键节点。
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近期表示:“我们买了很多高分红的银行股,因为很早看到利率下行周期,提前进行资产配置,提前布局看趋势。”
除此之外,新华保险、瑞众人寿也积极布局:
1月24日新华保险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拿下杭州银行5.45%的股份,最新进展显示,新华保险于6月6日完成受让澳洲联邦银行所持杭州银行3.3亿股股份的过户登记,持股比例达5.09%,成为上半年唯一一例A股举牌;
根据港交所披露易信息,瑞众人寿于3月12日增持中信银行300万股H股股份,每股作价5.9439港元,总金额为1783.17万港元。增持完成后,瑞众人寿持有中信银行H股股份比例达到5%,触发举牌。
有分析指出,险资举牌银行股可能蕴含着战略协同的长远考量。银行与保险机构在客户基础、销售渠道、产品服务如信贷、理财、保险、养老金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巨大的协同潜力。通过股权纽带紧密联结,双方有望突破目前较为初级的保险产品代销合作模式,向更纵深的领域拓展。
险企纷纷“补血”
进入2025年以来,险企一方面大举投资股市,另一方面增资“补血”。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共有13家险企公布了增资方案或增资方案获批,包括中邮人寿、泰康养老、中华联合人寿、国富人寿、鼎和财险、国联人寿、中意财险、平安人寿、三峡人寿、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有限公司、复星联合健康、汇丰人寿、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等,资金体量达500亿元。
平安人寿占据了增资金额的近半。今年4月,平安人寿发布公告称,为加快业务发展,多措并举提升偿付能力水平,建立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该公司股东拟增资约199.99亿元。本次增资扩股完成后,平安人寿注册资本将从338亿元升至360亿元。
在引入友邦保险作为股东之后,中邮保险也迎来首次增资。6月20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批复称,同意中邮保险增加注册资本39.8亿元。增资后,中邮保险注册资本由286.63亿元变更为326.43亿元。
除了增资,发债也是险企补充资本的重要方式之一。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工银安盛人寿、阳光人寿、交银人寿、新华保险纷纷入局。
2月份,“泰康系”公司接连发行两笔永续债。债券上市流通公告显示,2月26-27日,泰康养老、泰康人寿发行的20亿元、60亿元永续债分别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流通。
2月28日,新华保险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发行境内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议案》,同意新华保险发行金额不超过100亿元(含100亿元)的境内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同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官网的公告显示,平安人寿发行总额为130亿元第一期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6月份,中国平安宣布,拟发行117.65亿港元的零息H股可转换债券,引起市场关注。
另外,配股也是险企进行“补血”的一种方式。6月26日,众安在线宣布拟配股增资约39亿港元(约合5亿美元),用于补充资金需求、支撑金融科技创新投资以及一般企业用途。
上半年险企合计收到罚单超千张
2025年开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及各地分支机构持续强化保险行业监管。
据致远云库报告,一季度保险业收到罚单合计600张,处罚金额累计1.08亿元,处罚机构340家,处罚人员562人次;二季度保险业收到罚单合计453张,处罚金额累计6178.07万元,处罚机构259家,处罚人员416人次。
从数额上看处罚力度有所加大,部分头部险企分支机构出现高额罚单。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一张单笔最高的“千万元罚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显示,2月8日,因“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车险、农险、保证保险条款费率,相关报告、文件等内容不真实、不准确,未按规定办理再保险业务等”多项违规,监管部门对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罚款430万元,对分支机构罚款685万元,上述处罚金额总计1115万元。
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则收到另一张“千万元罚单”。同样在2月8日,该公司因“未严格执行条款费率,无资质代理销售寿险公司保险产品,编制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资金运用管理不到位等”等违规行为,被金融监管总局予以警告,并罚款约823.36万元,没收违法所得约210.36万元,罚没合计约1033.71万元。
同时,“问责到人”进一步强化。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案中,27名责任人员被警告并罚款合计184万元;泰康在线违规案中,12名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131万元。
到了二季度,虽然没有保险公司收到千万元级罚单,但是仍有部分公司收到百万元级别罚单。
6月6日,国泰产险官网发布公告,披露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其总公司层面的行政处罚决定(金罚决字〔2025〕93号)。公告显示,该公司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报告存在遗漏、给予投保人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费率、承保理赔关键信息记载存在遗漏的行为,被监管机构处以总计196万元的高额罚款。
报告显示,二季度保险业处罚要点主要为:给予合同以外利益、虚列费用、未按规定使用保险条款或费率、虚构业务套取资金、财务数据不真实。其中,给予合同以外利益频次为74次,占比10.90%;虚列费用频次为49次,占比7.22%;未按规定使用保险条款或费率频次为48次,占比7.07%;虚构业务套取资金频次为47次,占比6.92%;财务数据不真实频次为45次,占比6.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