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GPLP

业绩萎靡 华大基因汪建“狂”的资本何在?

快报道

业绩萎靡 华大基因汪建“狂”的资本何在?

汪建备受争议,揭秘他和华大基因的往事。

作者:三石

华大基因董事长、创始人汪建,一位曾被任正非称为“神人”的企业家,但近期却备受争议,却被贴上了“科技狂人”“吹牛大王”等标签。

作为中国基因行业奠基者,华大基因被称为“生物界的腾讯”。当年SARS肆虐全球,华大基因第一个公布SARS诊断试剂盒;此前新冠疫情,华大基因也快速推出抗原检测试剂盒。

身为华大基因的董事长,汪建不仅缔造了一段商业传奇,而且也成为一位在网络和流量时代备受争议的人物。

最近,一段2017年汪建参加《十三邀》的视频被公开,再次引发业界对汪建的关注和争议。不少网友反驳汪建,说他粗俗、没情怀、没文化。

其中,前财经记者、投资公司董秘仝麟阁在公众号上发文称,汪建作为上市公司董事长,居然和县城暴发户一样的认知水平和谈吐风度,着实令人诧异。

实际上,汪建此前曾说出很多“狂语”,他要求“所有员工必须活到100岁”,他“反对女性打宫颈癌疫苗”,他说“10年内化学合成任何生命”,曾引发争议。

汪建  一个充满争议的“狂人”

《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一般邀请的嘉宾都是行业大咖,比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胡润百富榜创始人胡润等。

汪建在参加这档节目时,主持人许知远问及人生的痛苦和意义,汪建回答说:“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不要去想那些社会问题,操心那些有什么用?”

许知远随即反问,莎士比亚、歌德、鲁迅这些人存在都没有意义吗?结果汪建不仅直接爆粗口,还直言:他们的东西我从来不看,他们有我活得潇洒吗?有我走得多吗?有我玩得狂吗?

对于上述言论,网友一片哗然。仝麟阁发文称,汪建是一个有知识的人,居然在镜头面前满嘴脏话辱骂先贤。满脸的狂妄自负,好像全世界他最牛逼一样。

实际上,作为一个科学家、企业家,汪建缔造的商业传奇和充满争议的言论几乎是同在的。

汪建是湖南怀化人,出生于1954年,经历过文革、改革开放、留学潮、归国潮,后来自己创业,开启传奇的一生。

1999年,为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汪建北京创立华大基因。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汪建带领团队第一时间破译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率先研制出SARS诊断试剂盒。

借此,汪建在基因测序领域名噪一时。2017年,汪建迎来人生巅峰,华大基因顺利上市,创下千亿市值神话,个人身价也飙升至数百亿元。

之后,“另类”“疯狂”的言行几乎成了他的标签。

2018年,汪建宣称,华大基因所有员工不允许有出生缺陷,如果有出生缺陷,说明公司忽悠社会,盯着别人的钱包;公司所有员工必须活到 100 岁,不然是他的耻辱;员工肿瘤发现不得晚于医院。

另外,汪建还认为,通过基因计算,他可以活到120岁。更有意思的是,汪建组建的深圳国家基因库门口有一个猛犸象雕塑,上面写着“永存 永生”。

对于这尊雕塑,汪建曾说,“有朝一日复活了基因库门口的猛犸象,谁敢惹我们,我们就骑着猛犸象拿竹竿去捅他们家窗户。”

除了“疯狂”言论,汪建还有很多“极致”行为。56岁时,他和万科王石相约一起攀登珠穆朗玛峰;67岁,他只身奔赴地球南、北极区考察;另外,他还随“奋斗者”号下潜至万米深海,成为我国首个完成这些极限高危考察的科学家。

对于上述种种言论和行为,外界褒贬不一。而汪建却用这12个字评价自己: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贪婪懒惰。

华大基因的成长“曲线”

深受创始人汪建的影响,华大基因从诞生开始至今,一直充满了争议。

上市之初,华大基因公司股价一度突破千亿,成为A股中仅次于茅台的高价股。然而,不到一年,其市值就缩水至200亿元。

最初,华大基因被资本追捧,与汪建的专业背景有关。上世纪90年代,汪建曾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该计划被誉为是继“原子弹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后,人类史上第三大伟大工程。

汪建曾这样描绘未来的愿景:万物生长不靠太阳,立体农业不靠土壤,掌控生老病死不是梦想。

然而,华大基因没能完成汪建的梦想,也并没能满足外界的期待,其赖以成名的基因测序业务处于产业链中游,因此被称为“基因界富士康”。

另外,在发展过程中,华大基因曾先后和王德明、饶毅、方舟子等人发生纠葛,身上“千亿独角兽”的光环开始慢慢消退。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华大基因再次迎来高峰。

华大基因针对疫情推出多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包括中国首批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应急审批程序获准上市的两款产品;另外,华大基因还推出“火眼”实验室,成为全球首个可以提供新冠疫情防控全套解决方案的项目。

得益于此,2020年华大基因业绩迎来爆发,营业收入达83.97亿元,同比增长199.86%,约三分之二由新冠相关业务贡献。

不过,华大基因增长势头并未持续,2021年和2022年营收分别下降至67.66亿元和70.46亿元,同比变动-19.42%和4.14%。

从盈利来看,华大基因的净利润同样在2020年大幅上涨,同比增长656%至20.9亿元。2021年、2022年分别下降至14.62亿元、8.03亿元,分别同比下降30%、45%。

虽然华大基因这三年的业绩呈下降趋势,但营收及净利润规模相比2019年及以前,差距已经明显拉开,原因之一系疫情期间公司的新冠检测产品需求大幅骤增。

除此之外,华大基因募资投建项目的进度也不顺利。8月11日,华大基因披露募集资金的使用公告显示,公司2020年为青岛检测试剂生产及基因检测服务项目募集的6.68亿元资金,如今仅投入3000万元出头。

华大基因对此表示,与政府部门多次沟通和协商修订土地出让合同相关条款以及宏观环境影响所致。但经历三年,市场环境是否已经发生变化,公司并没给出明确答案。

重研发能否扭转业绩颓势?

随着全民核酸时代结束,核酸检测需求萎缩对华大基因的影响仍在持续。2023年,华大基因的业绩延续此前的下降趋势。

2023年中报显示,华大基因上半年实现营收20.7亿元,同比下降34.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74.4万元,同比下降91.46%。

对于营收下滑,华大基因表示,主要是非常规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所致;扣非净利润下降主要是公司非常规业务利润额同比下降,同时常规业务毛利率同比有所下滑所致。

所谓非常规业务,指的是与防疫相关的“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方案”业务。2023年上半年,这两块业务收入分别为1.42亿元和7.99亿元,分别同比下滑75.22%和48.18%。

目前,华大基因有五大业务,分别为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

除了非常规业务,上半年,华大基因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实现营收5.66亿元,同比增长0.03%;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实现营收2.18亿元,同比增长38%;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实现营收3.28亿元,同比增长4.58%。

作为首批研发出新冠检测产品的公司,华大基因业绩起伏与疫情不无关系。另外,华大基因在研发和销售方面的投入比例不平衡,这也同样影响了其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从华大基因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的比例来看,华大基因在研发上的投入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销售费用的投入一直在增长。

从2018年至2022年,华大基因的销售费分别为5.14亿元、6.19亿元、10.78亿元、12.38亿元、16.09亿元,对应增速27.97%、20.31%、74.30%、14.82%、29.91%,同期研发费为2.61亿元、3.17亿元、6.20亿元、4.87亿元、5.36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49.68%、21.61%、95.28%、-21.38%、9.98%。由此可见,销售费与研发费的体量差距不断在加大。

不过,2023年上半年,华大基因在研发和销售方面的投入比例发生了些许变化。当期的研发费用及销售费用分别为2.65亿、4.64亿元,分别同比变动2%,-25%。

对于上半年重点研发的投入方向,华大基因称,上半年公司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除了在生育健康、肿瘤防控和重大传感染疾病防控等核心业务领域外,也加大在慢性疾病领域的研发投入。

只是其能否一直持续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关于 快报道的文章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