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道
来伊份业绩“滑铁卢”:高端路线遇阻 转型之路何在?
曾经的“主板零食第一股”来伊份,如今正深陷业绩泥潭。2024年报显示,来伊份归母净亏损为7526万元,由盈转亏,扣非净利润更是暴跌869.73%。这已经是来伊份自2020年以来的第二次年度亏损,而对比曾经的辉煌,如今的颓势令人唏嘘。
来伊份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2024年前三季度,来伊份营收同比下滑15.96%,净利润更是同比暴跌1038%。这样的断崖式下跌,反映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节节败退。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环境下消费疲软,但更关键的是,来伊份的商业模式正遭受新兴量贩零食品牌的猛烈冲击。以“零食很忙”“赵一鸣”为代表的低价量贩模式,凭借丰富的品类和亲民的价格迅速抢占市场,而来伊份却仍坚持“高端零食”定位,拒绝“价格战”。这一策略在消费者愈发注重性价比的当下,显得格格不入。
除了外部竞争,来伊份自身的经营策略也备受质疑。2017年提出的“万家灯火”计划,目标是在2023年实现全国1万家门店,但截至2024年12月31日,来伊份全国门店总数为3085家,同比减少16.28%。加盟模式虽然降低了成本,但直营收入下滑拖累了整体利润。
更令人担忧的是,来伊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据相关媒体报道,从坚果中吃出美甲片、肉脯中发现毛发,到零食发霉变质,一系列负面事件严重损害了来伊份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愈发重视食品安全的今天,这样的问题无疑雪上加霜。
面对困境,来伊份也在尝试转型。2025年初,来伊份与社区生活集合店“养馋记”达成战略合作,试图通过渠道互补拓展市场。此外,仓储会员店的开业和SKU的扩充,也被视为探索新增长点的举措。然而,仓储模式对供应链要求极高,而来伊份能否支撑这一重资产模式,仍存疑问。
从曾经的行业标杆到如今的连年亏损,来伊份的案例折射出传统零食品牌在新时代下的生存挑战。拒绝“价格战”的坚持,究竟是坚守品质,还是固步自封?转型仓储会员店和社区合作,能否成为救命稻草?这些问题,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无法在品牌定位、渠道优化和食品安全上做出根本性改变,来伊份的翻身之路,依然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