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道
浙商银行创新推出“铁路运费证”,携手国铁集团破解大宗商品企业运费融资难题
“煤炭运量这么大,每月几千万铁路运费压得资金周转都紧了。”大宗商品企业在铁路运输环节的这一困境,随着浙商银行携手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国铁集团”)创新推出“铁路运费证”业务,得到有效破解。
近日,全国首单“铁路运费证”业务在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落地,该业务融合“国内信用证+铁路物流”,全流程线上化操作,有效缓解大宗商品企业在铁路运输环节面临的运费支付压力与资金周转难题,标志着银铁协同服务实体经济、缓解企业融资压力取得实际进展。
聚焦企业痛点,创新模式破局
铁路货运是大宗商品运输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突破51亿吨,其中煤炭运量占比超55%,年运量达28亿吨级。
与此同时,运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宗商品成本占比。以煤炭为例,煤炭运输成本在采购总成本中占比可达15%至30%,具体比例受运输距离、装卸效率及能源波动等因素影响。
对大宗商品企业而言,铁路运输环节的运费支付长期面临压力:一方面,近年来货运需求增长叠加运价机制调整,企业运费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行业普遍存在“上游现款、下游赊销”的结算特点,运费支付资金占用大,下游回款慢。
破解困境的关键,在于金融与物流场景的深度融合。2025年2月,国铁集团与包括浙商银行在内的9家金融机构签署《铁路物流金融服务合作协议》,旨在通过银企协同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产业链效率。作为首批合作银行,浙商银行率先探索,将国内信用证与铁路物流场景结合,创新推出 “铁路运费证”。
“简单说,就是企业用银行授信开证付运费,到期再还款。”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铁路运费证”核心是“远期支付+线上化操作”,流程高效便捷:企业在国铁95306平台生成运费账单后,可线上申请开证;浙商银行通过系统直连实时核验运单真实性,完成代理议付与资金划拨,铁路部门实时接收运费,企业则可享受最长1年的还款期限,全流程无需线下提交纸质材料,最快分钟级即可出账。
首单落地见效,多区域复制推广
2025年9月4日,浙商银行合肥分行与国铁上海局合作,为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办理全国首单“铁路运费证”业务,开证金额1亿元。淮南矿业作为安徽省属国有大型能源企业,拥有11座煤炭生产矿井,年核定产能近8000万吨,日常铁路运量庞大,全年铁路运费支出超30亿元,资金需求旺盛。“‘铁路运费证’拓宽了融资渠道,节约了财务费用,进一步提升了集团的经营效益。”该企业财务负责人表示,业务落地后有效缓解了运费支付中的资金周转压力。
首单业务落地后,浙商银行成都、北京、西安等分行相继在当地落地“铁路运费证”业务,且均为当地国铁集团系统内首单。以成都地区为例,浙商银行成都分行对接道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铁成都局范围内规模较大的民营运输企业,全年铁路运费规模近20亿元,此前在请车和运费支付方面面临较大资金压力,通过“铁路运费证”业务,企业切实解决了铁路运输环节的资金周转难题。
截至目前,浙商银行“铁路运费证”业务服务企业已覆盖国有能源集团与大型民营物流企业,形成一定示范效应,区域推广步伐将持续加快。
多方协同发力,服务产业链发展
“铁路运费证”不仅解了企业之急,更实现了铁路、银行、企业三方共赢。对铁路局而言,能及时收到运费,保障运输业务稳定,同时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助力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对企业而言,破解了资金周转难题,降低了财务成本;对浙商银行来说,进一步拓展了供应链场景金融空间,为服务实体经济找到新路径。
事实上,这一创新是浙商银行深耕供应链场景金融的缩影。近年来,该行围绕“科技+金融+产业”战略,在电力能源、新能源汽车、大宗商品物流等领域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截至2025年6月末,已为超8.5万家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未来,我们将继续与国铁集团深化合作,逐步将‘铁路运费证’业务推广至全国主要铁路货运干线和服务网络。”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挖场景需求,探索更多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助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